標題

[心得] <紅玫瑰與白玫瑰> 張愛玲 (4篇)

看板book書板板作者recursive02
時間. (2016-07-31 22:45:16)
推文26則 (9推 0噓 17→)
好讀網誌版: https://goo.gl/Bcw29u

「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,至少兩個。娶了紅玫瑰,久而久之,紅的變
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,白的還是『床前明月光』;娶了白玫瑰,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
飯黏子,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。」

「你喜歡(是)白玫瑰還是紅玫瑰?」很多人看完這篇知名的張愛玲短篇小說,喜歡這麼問
。許多討論總是把焦點放在:女人究竟該當一朵端莊矜持的白玫瑰,還是熱烈鮮豔的紅玫
瑰。

實際上,這完全是對小說的一種曲解錯讀。這是作者張愛玲刻意為程度不夠的讀者所設下
的閱讀障礙,讓他們彷彿以為自己在看一個關於如何選妃的風流愛情故事。然而她底層想
表達的東西完全不是如此,甚至剛好相反。用PTT的術語來說,就是作者在「反串」,而
且是高級反串。



男主角振保出身貧寒,靠自己的努力出國留學,回國後學以致用,在工廠裡做到很高的位
置。他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和心血,想要得到外界的認同,顧好臉面,當一個中國父權社會
下光鮮亮麗的成功者。理智上,他想娶一個「傳統」的中國女人,但情感上,他卻總是愛
上「不傳統」的西化女性。

他是這樣暗自忖度著他所遇過的紅玫瑰:

「這樣的女人在外國是很普遍,到中國來就行不通,把她移植到家鄉社會裏,那是勞神傷
財,不上算的事。」

他愛招搖的紅玫瑰,可是娶不得。因為紅玫瑰太難控制,不夠宜室宜家,會讓他「無法成
為她的主人」,失去主控權就丟了男人的臉面。

王嬌蕊是他最難忘懷的一朵紅玫瑰。她身材豐滿、曲線玲瓏、明朗熱烈、富於情趣,性格
裡還帶著一種稚氣的天真。但她是振保朋友的妻子。順應著社會潮流,在還不懂愛情時一
面遊戲人間,一面不經思考的結了婚。

隨著感情進展,王嬌蕊發現自己真的愛上了振保,決定忠於自己的感情,寫信向丈夫攤牌
離婚。此舉嚇壞了振保,他雖然也愛嬌蕊,卻更愛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外在形象。於是他以
母親來當作擋箭牌,要嬌蕊回到丈夫身邊。嬌蕊看清他的真面目,哭了一夜後,離開了他
。但也沒有再回到丈夫身邊。

振保最後挑了個嫻靜柔順、卻思想空洞的女人孟烟鸝結婚。雖然他不愛她,他卻認為這樣
的女人最合乎中國傳統。跑不掉、罵不走、控制得住。婚禮很氣派、新居很漂亮,把這樣
一個女人金絲雀般地養在他自造的精美牢籠中,自成一個小世界運轉,更能夠彰顯出身為
男子漢的頂天立地。

但是他很快地受不了這朵白玫瑰的呆板無趣。他嫌白玫瑰不會說話、不懂交際、不夠甜膩
、不夠風情萬種。他愛的畢竟還是紅玫瑰。好在白玫瑰個性畏縮怕事,可以盡情嫌棄,永
遠罵不還口。他還可以嫖妓。家裡得不到的,反正外面都有。

孟烟鸝的不符期望,使振保不常回家,而長期受控於人、毫無尊嚴的生活,使她性格逐漸
扭曲,這更使愛面子的振保把周遭的人都從她身邊一一弄走。在長期的孤單下,最後她也
像當年的紅玫瑰一樣,開始祕密地外遇。

多年後他再次遇到嬌蕊,她老了、胖了、改嫁、帶著孩子。而他事業有成,有一個外表光
鮮的家庭。他認為是自己贏了,酸了她幾句,但她的回答始終平靜而坦誠。他質疑她愛不
愛現在的丈夫,她說愛。

振保各方面都贏了,卻莫名的忌妒著她。忌妒她面對人世的真誠和自由。懷著一種對自我
犧牲的懊悔,不自覺地淚流滿面。然後回到家,繼續扮演一個有頭有臉的「好人」。

---

所以這絕對不是「白玫瑰和紅玫瑰,今晚你要選哪一道?」的選妃大賽,而是寫一個被傳
統觀念束縛的男人,為了面子(其他人的認同)犧牲情感,自願活在無盡的虛偽中。
斤斤計較、精算得來的婚姻與愛情,到底誰輸了?誰贏了?
這篇小說極盡反諷,也呈現兩性在面對父權體制的壓迫下,各自展現出不同面貌的人世荒
涼。

這篇小說寫於1944年,女性主義經典之作<第二性>寫於1949年,我推想那時候的中國應該
還沒有任何性別平權的觀念。張愛玲本身可能沒有意識到,但她的著作中卻習慣以各個角
度描寫父權遺毒,細膩描繪著無所不在的厭女思想,作品其實已經非常有女性主義的影子



關於這篇小說,找到一些心得寫得非常好,可供參考:

http://ccsun.nchu.edu.tw/~hlkang/PaperRose.htm 到底誰做了誰的主人? 閱讀張愛玲
〈紅玫瑰與白玫瑰〉

http://somethingabouteileen.blogspot.tw/2006/01/blog-post.html 由【紅玫瑰與白
玫瑰】看張愛玲的反諷與倒寫/周芬伶

https://www.mplus.com.tw/article/490 你不要的永遠在騷動:紅玫瑰、白玫瑰與振保
(1944)
--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, 來自: 106.1.95.96
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pttbbs.cc/book/M.1469976321.A.ADA
#1Enivid: 謝謝分享 會讓我想再重看一次這個作品07/31 23:52
#3RLH: 張愛玲和蘇青應邀對談 有談到一點點性別平等和女權 1945的事08/01 02:40

張愛玲本身有嚴重的厭女思想  這一點從她的作品中就看出來了

她覺得女性是比較差的  在社會上的地位是比較低的

她也為此覺得無奈痛苦  所以她的作品生動描寫了女性在父權下所受的桎梏

她只是忠實表達當代的女人要如何曲折自己以適應環境

但這不會使她成為捍衛性別平等的婦運人士  張愛玲在那個時代毫無選擇

現代女性應該從她的作品中得到啟示  學到教訓

而不應該將張愛玲在194X年的想法奉為圭臬  這樣無疑是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


※ 編輯: recursive02 (106.1.95.96), 08/01/2016 07:21:13
#4DAKOU: 民初就有女性主義,這個有研究專文,google就可以看到相關08/01 07:16
#5DAKOU: 論文08/01 07:16

只是不知道她是否有涉獵這一塊? 很好奇她是否有研究過女性主義

女性1910~1920年才開始在歐美不同國家陸續取得投票權  比黑人還晚

即使是到了現代  厭女心態還是幾乎人人皆有  更不用說194X年了

張愛玲的作品  厭女厭得徹底

不知道是認命的自嘲  還是一種悲哀的反諷?


※ 編輯: recursive02 (106.1.95.96), 08/01/2016 07:35:23
#6DAKOU: 我倒是很好奇為什麼你覺得張愛玲厭女?厭女的定義是對於女08/01 08:36
#7DAKOU: 性的否定,但張愛玲的作品中對於女性的否定並不明確。而更08/01 08:36
#8DAKOU: 精確的說,他每個角色都是利益先決,它更直接談的是那個社08/01 08:36
#9DAKOU: 會中的男女怎麼交換利益。08/01 08:36

張愛玲的作品 對任何角色都沒有刻意否定  角色之間彼此算計

所以你說的交換利益的觀點  我也是同意的

然而  張愛玲的筆下  這種傳統式的交換利益總是充滿無奈 到最後大多是以悲劇收場

這表示張愛玲心裡並不認同這種所謂"傳統式"的婚姻

(實際上 她自己的感情路也證明了這一點)

然而  她的作品中  看女人的眼光又是非常的父權  是男人的眼光

所以她筆下的女人是花 一個一個都在想辦法吸引男人目光

被用過即丟 或是勉強攀附 然後等待凋零 --這其實就是一種女性物化 也就是自我物化

對女性這樣旁觀而殘忍的女性作者  本身有可能不厭女嗎?  (即使她本身沒有意識到)

有可能一邊在自我物化的寫作過程中 還一邊不否定自己嗎?

就我的觀點來看

一個用男性陽剛來看待女性陰柔的女性  不太可能不厭女的

否則她為何不站在自己性別的眼光去書寫呢?

(可以和下一篇胡淑雯的作品一起參看比較  胡淑雯看女性的眼光就是女性的)


#10DAKOU: 至於張愛玲是不是女權主義者,我覺得不如說,張愛玲一直有08/01 08:38
#11DAKOU: 衝破社會眼光的自覺?包括性別,這與母親的身教有關。08/01 08:38

我們可以從她的作品  讀到沉重的父權體制枷鎖

(不管她本人對父權體制是支持還是反對)

而女性主義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父權  所以她的作品像是照妖鏡一般  值得參看


#12RLH: 第二性是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的經典 連結只是要反駁你 當時沒08/01 10:01
#13RLH: 有性別平權的概念 你認為的先進思想 已經經過一甲子的時空變08/01 10:01
#14RLH: 遷 這種社會人文的東西 本來就不應該以今非古08/01 10:01


第一波女性主義運動發生在歐美

當時的中國社會  當時的上海  真的有"任何"性別平權概念嗎?

何況正如你所說  第二波女性主義不同於第一波  訴求更加深刻

我從不認為張愛玲的思想有多先進  只是好奇究竟有多先進而已XD


※ 編輯: recursive02 (106.1.95.96), 08/01/2016 13:30:24
#15cching1021: 張是把浪漫愛與婚家制度都看透的人啊08/01 12:52

同意

#16RLH: 一個記者會提出性別平等的問題 你仍然要堅持疑惑當時沒有任何08/01 13:57
#17RLH: 平權概念也是很奇怪 36/1/1頒布中華民國憲法第七條也明定男女08/01 13:57
#18RLH: 權利義務平等 這些簡易的資料都可以佐證 當時有平權的概念08/01 13:57

中華民國憲法 上海通用? XD

我不認為法律定義以後就沒有任何平權問題  就可以不需要去努力

看看現在的美國社會 黑人在得到憲法保障後 就沒有被歧視嗎?

其實我原本不是想討論這個

我原本只是想了解張愛玲是用什麼思考方式在寫這些作品

※ 編輯: recursive02 (106.1.95.96), 08/01/2016 14:08:17
#19RLH: 而且搞不好是張愛玲把男女的本質跟價值看得更透徹08/01 14:04

是的  她的確把"父權體制下"的男女價值與角色看得很透徹

※ 編輯: recursive02 (106.1.95.96), 08/01/2016 14:11:13
#20AppleAlice: 人家不是在講當時適用法的問題,是在說當時已經有男女08/01 15:14
#21AppleAlice: 平權的觀念了,當然落實與否是另一回事,但是並不是當08/01 15:15
#22AppleAlice: 時就沒有那種想法08/01 15:15


平權本來就是隨歷史在緩慢進步  時代和程度的問題

而我只是挺好奇張愛玲"這個人"寫作時的心態是什麼

不是要爭論"有"或"沒有"這種二分法  其實不是很明白你們執著的點在哪XD

可以說明一下嗎?


#23thegod13: 人家本來就不是在寫二選一  會有這種誤會是因為  她一開08/01 15:35
#24thegod13: 始的那段太有名  被斷章取義  強力播送  作者哪有反串08/01 15:36
#25thegod13: 反串是指故意寫反08/01 15:36


藝術作品被創作出來後  就有了自己的生命

欣賞者的詮釋不一定和原作者當初所預設的相同

所以就我個人的角度看  張對父權的寫作是一種反諷

她筆下的人物很認命 很懂算計

但是她本人面對愛情  顯然是個不夠認命又不懂算計的傻子

所以她那樣書寫  像是在嘲諷著整個制度 也像是在悲哀的嘲笑著自己


※ 編輯: recursive02 (106.1.95.96), 08/01/2016 15:58:27
#26stja:08/02 19:58

同標題文章

book熱門文章